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管理服务”开创高校党建引领赋能新模式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自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体目标要求,认真落实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党建+管理服务”模式,以学生一站式社区建设为切入点,以“11493”工作机制为载体(即以服务学生为中心,以“党建引领、服务下沉、学生自治”为品牌,建立党建思政基地、和美服务站、勤勉服务站、筑梦服务站四个服务机构,组建九支服务队伍下沉社区服务学生,着力建设“和美型、勤勉型、筑梦型”三型社区),把“学生社区”打造成党建和思政工作高地、培养技能人才园地、学生管理服务基地、维护校园安全稳定阵地,用高质量学生社区建设服务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
一、“党建+思政教育”,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工匠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坚决落实“三全育人”,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智慧课堂”的立体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德艺双馨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以学生社区“党建思政教育基地”为主要阵地,思政教师工作前移到社区和学生寝室,常态化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以劳育人、以美育人”劳动教育、国发2号文件宣讲、我为同学做件事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中国精神、时代精神的理解,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以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品牌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经典文化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魅力,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在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大赛中,学院师生获全国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5项、省级三等奖15项。同时,将思政课堂延伸至校外,在今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22支实践队走进基层、社区、农村,精心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有内涵、有质量的实践活动,足迹遍布黔东南州榕江县两汪乡、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金沙县后山镇,七星关区阴底乡罗雄村、先锋村等地,选题覆盖了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论宣讲、教育关爱、成就观察等多个方面。学院有7支队伍入围国家专项队“多彩贵州”专项。其中,“知‘黔’路·启‘新’程薪火实践团”被列为国家重点团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红色记忆和乡村振兴实践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新的精神力量。
二、“党建+下沉服务”,在服务实践中发现培养党员
坚持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学院党委制定出台《党组织入驻服务学生社区“三联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联系服务社区、党总支书示范联系服务学生、党员深入联系服务学生,组织院系领导、党务队伍、党员深入学生中间开展服务,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引领作用、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到“八带头”(带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头维护社区安全稳定、带头协调学生关系、带头帮扶困难学生、带头倡导社区公德、带头创建社区文明、带头发展学生党员、带头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在学生社区当好“八大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沟通联络的信息员、社区和谐的调解员、困难学生的帮扶员、文明建设的示范员、社区发展的参议员、党员发展的联络员、成长成才的规划员)。为扎实推进学生社区的党建工作,学院组织部印发《关于选派学生社区党建指导员的通知》,从系部党总支专职组织员中选派党建指导员入驻社区,负责领导和管理社区党建工作,指导社区日常管理工作,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通过党建引领、党员深入服务、学生参与管理,打造了团结、规范、高效的学生社区管理团队。在服务管理中注重发现培养思想先进、工作积极、师生认可的学生,将这些学生发展为党员。截止目前,已有39名学生为发展对象,59名学生为入党积极分子,4名学生为预备党员。
三、“党建+自主管理”,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服务能力
学院印发《关于成立“金海学堂”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及下设服务机构的通知》,在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设“一基地三站”;以宿舍楼栋为单位,设立各社区委员会。将原下沉一线的党务队伍、干部队伍、思政队伍、心理健康队伍、后勤保障队伍、学业导师队伍、社区维修队伍、安全巡查队伍、三长队伍等与新设置的志愿者队伍、职业规划队伍、卫生健康队伍、媒体宣传队伍、文化服务队伍、学生权益维护队伍等各类育人力量进行整合,组建党委班子成员、党总支书记、党建指导员、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大学生维修队、学生思政和文化服务队、楼长、层长、室长9支服务队伍下沉社区服务学生,其中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大学生维修队、学生思政和文化服务队、楼长、层长、室长等6支服务队伍是以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团员、学生干部等为主要成员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队伍,日常工作中通过开展包括行为养成、促进学风、文化建设、励志教育、注重实践的主题教育,以及开展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实践锻炼等各种各样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活动,引领其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积极为广大学生服务,在学生自我教育管理、应急处置、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党建+正负清单管理”,增强学生内生动力
参照驾照管理加扣分模式,探索建立十二分管理制度,制定《学生社区违纪行为扣分管理办法》《学生社区“党建+积分”兑换超市积分管理办法》《学生社区文明公约》。每年度赋予每个学生十二分,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活动参与、自我管理等所获取的“第二课堂学分”作为加分项,将违反学生社区文明公约的扣分作为减分项目。同时,积极协调毕节市商投公司在校园内设置“党建+积分”兑换超市,将第二课堂学分加分和违反社区文明公约的扣分与积分挂钩,每年学生多余的积分可兑换学习生活用品。将精神引领和物质奖励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内生动力,提升其主动学习的精气神。自2021年以来,有15名学生获评“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三好学生”荣誉称号,5名学生获评“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37名学生获评“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名学生获评“贵州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斩获多项荣誉,其中学生会服务学生项目大赛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被评为省级优秀单位3次、优秀社会实践团队16项、优秀个人26人,模拟政协提案大赛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大学生挑战杯获省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11项,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三等奖14项,闪亮青春多彩校园文化艺术节获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
五、“党建+心理咨询服务”,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学院将心理咨询服务作为“和美校园”建设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特色。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和指导,保证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建立完善18个心理健康管理服务类制度,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活动。2021年以来,开展了36场心理健康讲座,22场心理委员培训,76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921人次沙盘体验活动,3600余人次心理宣泄活动。同时,通过不定期开展诗歌朗诵、画梦疗心、舞蹈、心灵绘画,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今年秋季开学以来,通过认真研判分析,共组织一对一访谈261名学生,对127名心理预警学生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做好常态化心理疏导服务,确保了学生身心健康。同时注重发挥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功能,联动共青团毕节市委、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医专、毕节幼专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市内社会心理机构和社会组织,组建“毕节市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通过条件筛选和面试评价,招募心理援助热线服务队的志愿者74人,常态化面向社会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12345民生热线联动,接听有效热线来电咨询117人次,及时对有高危来电的求助者进行危机干预,确保来电者人身安全。为毕节市青年之家提供常态化心理咨询公益服务,不定期赴晚晴康养中心、大方县消防大队、长春堡敬老院开展社会服务,保障特殊群体身心健康。